異藝分子
— 原生藝術的故事 

Art brut - Les dissidents de l’art

藝術家出版 / The Artist Magazine Publishing

2000

現在回想起第一次與「原生藝術」的不期而遇,當時被強烈震撼的那個感覺還很清楚,是那份狂喜把我推向「原生藝術」的探索之中,我完全可以體會包括杜布菲在內的先進們的心情,以及他們寄托給「原生藝術」的感情。

事實上,「原生藝術」的探索並不僅止於藝術的領域,它同時是社會的,也是人性的,許許多多的「原生藝術」的創作故事都體現了處在卑微境況中的人所昇華出來的尊嚴與光輝。利用最少的資源,成就最偉大的藝術,在初見面的驚豔之後,幾年來對「原生藝術」有了進一步了解之後,正是這份質樸與不懈的行動力感動了我。

在不同的藝術領域當中,或在有關於人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活動裡,我不斷在尋找的就是這股平實的力量,正是這種不矯飾的真誠與質樸才是最真實,也最能傳之久遠。在這場「原生藝術」的探索中,我看到了許許多多不同的生命樣態,它可能是美好的,但更經常是悲涼、殘酷的,但也唯有透過痛苦與歲月的鎚鍊,生命才能展現它深邃的力量與厚度。

如果說學院是培養精緻藝術的溫室,那「原生藝術」就好比是冒竄在惡地上的一群奇花異果,在炙陽下毫無畏懼地搖曳它攫人的身姿,讓人忍不住要為它的美睜大眼睛,為它豐沛的生命力,肅然起敬。

這本書的完成,我要感謝在探訪過程中所有開放參觀、接受訪問、提供寶貴意見、文件與圖片資料的研究者、創作者、單位負責人與收藏家,他們的慷慨協助對這本書有決定性的貢獻,他們是:

-Michel Thévoz, Geneviève Roulin, Felix Rodriguez, Daniel Baumann, Peter E. Schaufelberger, Vincent Monot, H. Feldmann, Pascal Rendina.(瑞士)
-Johann Feilacher, Gerti Hacker, Nina Katschnig, August Walla, Oswald Tschirtner, Johann Fischer, Johann Garber, Franz Kamlander, Franz Kernbeis, Johann Korec, Arnold Schmidt.(奧地利)
-Laurent Danchin, François Laplanche, Claude Laplanche, Michel Nedjar, l’équipe de la Halle Saint-Pierre, Francis Marshall, Caroline Bourbonnais, Madeleine Lommel, Bodan Litnanski, Jean Linard, Danielle Jacqui, Raymond Reynaud, Philippe Dereux, Madile Gardet, Marielène Weber, Pascal Cambrillat, Palais Idéal du Facteur Cheval, La Maison Picassiette, Musée Robert Tatin, Les Rochers Sculptés de Rothéneuf, Château du Tremblay.(法國)
-Silvana Crescini, Dana Simionescu, Dino Menozzi, Michele Munno, Giorgio Crema, Adriana Guglielmini, Mario Portigliatti Barbos, Paolo Tappero, Giambattista Voltolini, Teresa Maranzano, Roberto Manetti, Barbara Monelli, Barbara Morgamti, Simone Rossi, Gabriella Vincenti, Alessandro Romani, Ruggero Cazzanello, Bianca Tosatti, Fauzia Falugi, Motalino Rovesti, Claudio Ulivieri, Massimo Modisti, Pierluigi Cortesia, Giordano Gelli, Umberto Ammannati, Margherita Cinque, Angela Fidilio, Guido Boni, Marco Raugei, Franca Settembrini, Daniele, Giacomo.(義大利)
-Inge Jadi, Torsten Kappenberg, Egon Hassbecker, Barbara Frieda Schulz.(德國)
-Roger Ricco, Luise Ross, Sean McGraw, Mr.Imagination, Judy Saslow, Ruth Horwich, Robert M. Greenberg, Jeff Cory.(美國)

尤其感謝瑞士洛桑「原生藝術收藏」館慨然允用該館的珍貴圖版,使本書圖片有更加精彩的呈現。感謝台灣「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與「藝術家」出版社,前後以不同的方式,促成這本書的實現。

最後,我想把這一本有關「人的偉大」的書獻給我懸念的故鄉----台灣,與我的母親。

結 語

四十年代,杜布菲曾標舉「原生藝術」為「沒有受到文化的污染」來與所謂的「文化藝術」相抗拮,事實上,什麼叫做「沒有受到文化的污染」?說盲人艾彌爾.哈提耶長年生活在封閉的農村,沒唸過多少書,他就沒有文化嗎?但是我們看他用木頭做出來的一部馱麥的馬車,或是一個有手曲柄的升降輪軸,這裡面蘊含了多少屬於農村生活的傳統與木工的知識。

甚至是被囚禁在精神病院數十年的阿道夫.沃勒浮利,在杜布菲的眼中,精神病院是社會的死角、世界的最邊緣,所以沃勒浮利應該是一個絕對沒有受到污染、絕對純粹的典型,可是別忘了沃勒浮利在住進醫院之前,他也曾經在外面的世界過了三十五年的正常生活,況且醫院裡也還有醫師、護士、報紙雜誌,這些都是沃勒浮利得以與外界取得聯繫的媒介。所以,即使是處身在我們最無法想像的角落,那些沒有受過教育的人,都還是或多或少受到他所在的環境與文化的影響,一個市井小民不經意的舉手投足,都表露了他的文化,問題並不來自沒有文化,而是文化不同。

杜布菲的說法是有欠公允,這也曾讓他受到不少批評,但在事隔五十幾年後的今天,如果我們試著站在杜布菲的立場,重新回頭去檢視他當初的處境----一個古典的學院主義價值充斥的時代,來自中產家庭的杜布菲承受了這個令人窒息的中產階級傳統的文化霸權,或許我們就比較能夠體會到他的怒吼與抗爭,事實上,他所要反抗的正是這個中產階級的文化。許多年後,杜布菲在「沒有文化」這一點上的堅持也隨著時間與思考有了修正,後來他不僅承認所有的「原生藝術」作者都曾受到某些文化的影響,也不再將「原生藝術」的重點放在「文化藝術」與「非文化藝術」的對抗了。

類型的衰落

杜布菲在六十年代之後幾乎就停止了「原生藝術」作品的收集,他的說法是收藏的數量已經足夠,接下來應該著手於收藏作品的分類,可是事實上促使杜布菲收手的最主要原因是「類型的衰落」,因為他覺得在六十年代以來所找到的作者與作品都不如世紀初那麼精彩、純粹,尤其是在精神醫界大量使用化學藥物來抑制精神病的惡化,為了讓病人安靜而使用強力的鎮靜劑的結果,往往將精神病人的情感與反應力壓縮到一個非常低調的狀態;而醫院中日益流行的「藝術治療」,醫院一反以往的習慣大力鼓舞病人創作的現象,也讓病人對創作這件事從最初視為屬於自己的秘密活動,是對抗囚禁的一種精神上的逃脫,一轉而變為一種集體的活動或休閒娛樂,創作不再是一個自發的行為,而是醫療上的一種必要,在這種情況下,精彩的作品日益減少也是必然的現象。

然而在精神病院外面,杜布菲也意識到了新的問題,不僅是像他早期發現的那些精彩、閃爍著原創光輝的作品越來越罕見,就連那些純樸天真曾叫他感動不已的作者也越來越少,作者越來越關心他的作品是否可以參加展覽,是否會被收藏,所以杜布菲忍不住嘆息,他是不會再遇見他心目中的「原生藝術」原型----沃勒浮利或阿蘿伊姿這類的作者了。

杜布菲的苦悶是可以體會的,但是戰後的四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之間,整個社會的客觀環境有了相當巨大的改變,教育的普及與延長、整個歐洲世界的經濟重建、農村生活的都會化、媒體資訊傳播的發達,這種種原因都無法再讓一個人封閉在他偏僻的小村莊裡自食其力、完全不受外界的影響。如果沃勒浮利或阿蘿伊姿活在今天,難道他們不會像其他的作者一樣去參加他們畫展的開幕酒會、接受記者的採訪,或者因為種種原因而考慮改變他們的風格或題材?事實上,我們並不敢百分之百地保證他們今日的反應,所以從某個角度來看,是不是過去的那個時代保障了沃勒浮利或阿蘿伊姿等作者的純粹度。

況且,我們難道能夠只為了顧全精神病人創作的藝術價值,便不惜讓他們繼續處在一種險惡痛苦的疾病之中?去標舉、去推崇精神病人作品的價值,正式給予他們一個應有的社會認定絕對是一件迫切並有意義的事,但我們卻不能為了突顯他們作品的瘋狂與爆發力,而讓他們繼續留在痛苦的深淵。我們或許應該高興在一百年以後的這個時候,精神病人得到了比過去要好的治療與對待。

而且,在「治療」與「創作」之間是不是也存有一個平衡點?這不正是精神病人創作團體如奧地利維也納的「Gugging」與義大利佛羅倫斯的「La Tinaia」以及其他類似的單位持續在努力的,這些由精神醫師組織或協助主持的團體,病人一邊接受醫師的治療,使精神狀態維持在一個平穩的狀況免於疾病的煎熬,一邊繼續他們有規律的創作活動,從這些病人一、二十年來作品所呈現的優異品質來看,藥物治療或許並不完全是阻礙原創力的最主要原因。

能不能創作出好作品,還必須考慮到另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精神病」並不是製造偉大作品的主要因素,也就是說,不一定是精神病人就能夠創作出「藝術」,在精神病人之中,偉大的藝術家也跟在普通人之間一樣,是很少很少的。

「原生藝術」回歸歷史

將生活在十九世紀末或是二十世紀中期以前的「原生藝術」作者或作品與七十年代以後衍生出來的嫡系做比較,不論是「新創物」、「正規以外的藝術」、「獨特藝術」、「在原生藝術之風下」、「生藝術」或是「邊緣藝術」,因為歷史時空的差異,社會條件的改變,意識型態的調整,推廣手段的商業化,或因為大眾品味的轉向,甚至廣義的「原生藝術」被體制化等總總原因,距離杜布菲提出「原生藝術」概念已經五十幾年後的今天,「原生藝術」的內涵有了時空的消長是必然、也是無可抗拒的事實,但是為了不要造成更多定義與內容的曖昧與模擬兩可,將「原生藝術」的意義回復到杜布菲當初原創的概念,或許可以減低將新生代作者、作品與世紀初第一代的「原生藝術」比較時所產生的定位或純度上的爭議。

至於「原生藝術」之外的這許許多多意義相近的名詞與定義,這些新的品牌或標籤,或許是因為杜布菲與洛桑方面的禁止而創,或為了標舉自己的創意、或為了維護自己在這個領域裡的地盤而創,這都沒關係,它們或許帶給觀眾一種蕪雜的感覺,可是這就像藝術史中永無止盡的分歧與議論,對後人的思考並沒有壞處。或許,如何在推介這些純樸的作者的同時,又能夠保護他們,使其藝術品質不受到市場的牽制,才是一個更需急切思考的問題。

我們今天雖然處在越來越廣義的「原生藝術」的氛圍裡,但是狹義的「原生藝術」是過去了,不論我們是否同意這樣的看法,不論我們同不同意杜布菲當初的定義,也不論我們是否欣賞這個藝術,但至少,「原生藝術」教會了我們一些事,(就如同每個時代都會有一些新的思潮或趨勢教給那個時代的人們一些什麼一樣),它教給我們另一種「看」的方法,去「看見」一種存在於作者與作品間的真正的「一致性」,一種感動人的純粹與真誠。並且,「原生藝術」還告訴我們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真正的藝術不一定會展示在美術館或畫廊裡,真正的藝術家也不一定會朝向觀眾走來,「藝術」需要觀眾主動地去尋找,因為,他們經常存在於最不為人注意的幽暗的角落。

如果這個時代因為觀眾品味的改向而對「原生藝術」產生好感,甚至在愈亦講求叛逆、創性的時代裡,「原生藝術」竟還成為一種新興的時潮,因此有了越來越多的作者紛紛戴起「原生藝術」的羊皮在賣著「抄襲」的狗肉,想趁著這個時機大撈一筆,對這些人,我們也應採取一種寬容的態度,因為,一件沒有顯耀作者精神性的作品是不可能通過時代的考驗的,攙假的東西必定會在時間之篩中遭到歲月的剔除,只有那些存在對自身的超越與精神昇華的作品才會留下來。

不要因為我們今天已經不再擁有沃勒浮利而嘆息,換個角度來看,我們至少已經擁有了一個沃勒浮利,而在新的時代裡,新的人會再來。


異藝份子----原生藝術的故事

目 錄

謝 詞(代序) / 10

第一章 「原生藝術」的故事 /12
第一節 「原生藝術」的史前史 / 13
第二節 杜布菲的探索 / 26
第三節 「原生藝術」的嫡系與分流 / 67
第四節 「原生藝術」與當代藝術 / 94

第二章 異藝份子 /105
第一節 「原生藝術」一:精神病人的藝術表現 /106

聖阿道夫的虛擬世界----沃勒浮利的囚靈之歌 /106
玫瑰情人----阿蘿伊姿不醒的愛情夢 /112
前衛藝術的催生者----穆勒的活體雕塑 /118
向將軍致敬----奧古斯特的木刻兵團 /121
劃過天空的藍星----約翰.豪哲的藝術 /125
超極簡主義----邱德納的魔術線條 /129
符號宇宙的祭司----瓦拉的藝術與象徵 /132
來自童年森林的獵人----侯比亞與他的槍 /138

第二節 「原生藝術」二:通靈者的繪畫 /142
來自地底的聲音----礦工雷沙吉的藝術宿命 /142
五金店的藝術家----通靈者可雷邦 /148
潛意識怪譚----哈法勒.婁內的通靈圖 /154
黑色魅影----瑪姬.吉爾的窈窕淑女 /159
前生今世不了情----樓荷.披瓊的藝術輪迴 /165

第三節 「原生藝術」三:民間自學者的創作 /170
善遊天堂惡下獄----波提斯達的勸世籤 /170
冷眼笑看天下事----梅宗諾夫的貝殼面具 /174
露天的賣藝人----史寇提的魚鳥世界 /178
繽紛世界的紀念----盲人哈提耶的木頭玩具 /182
蘇黎士車站的賣花人----漢斯.庫吉的牛世界 /186

第四節 學院主流的顛覆者----新創物、獨特藝術...... /189
孤絕的隱士----鄉下鞋匠薛薩克 /190
馬鈴薯的啟示----菲立普.德赫的「乾」藝術 /195
靈魂的肉----內德賈的魔幻人形 /201
慾望的破布----馬夏樂與他的填塞物 /207
失落童年的洋娃娃----西蒙的成人玩具 /213

第五節 真實的夢----環境景觀藝術 /218
夢想水泥----鄉村郵差的理想皇宮 /218
惡魔的海岸----神父的岩雕傳奇 /227
馬賽克藝術的天堂----畢卡西特的家 /233
天堂樂園----小皮耶的電動裝置 /241
化腐朽為神奇----利特儂斯基的廢物藝術 /245
三位一體的馬賽克----尚.林那的教堂花園 /251

第六節 美國「界外者藝術」與「當代民俗藝術」 /257
墨西哥的神鎗手----拉米雷茲的無言世界 /258
異質風景----喬瑟夫.友昆的心象世界 /261
小女孩的保衛戰----亨利.達格的非真實王國 /265
馬路天使----比爾.崔勒的黑影 /271
野性的都會叢林----霍金斯的藝術 /275
南方幽遠的藍調----沙德斯的糖水泥巴畫 /280
新新人類的造像----想像力先生的幸福寶 /282

結 語 /289
附 錄 /292
參考書目 /294